传统医学认为,有些冠心病,其病变虽在心,其实根源在脾胃。
冠心病属于中医“胸痹心痛”的范畴,临床表现以胸部闷痛,甚至胸痛彻背、喘息不得卧为主要症状。中医认为,胸痹心痛的发生多跟饮食不当、情志失畅、年老体虚等因素有关,主要病机为心脉痹阻,病位在心,与肝、脾、肾密切相关。在中医理论体系中,心脾两脏关系密切。从生理功能上,《素问·阴阳应象大论篇》曰:“心生血,血生脾”。《灵枢·经脉》言:“脾足太阴之脉……其支者,复从胃,别上膈,注心中”,从经络循行上可见心脾相关。脾胃功能失调导致气血运行失和,“脾为生痰之源”, 脾虚则聚湿生痰,痰阻脉络,可导致胸痹发生。
具体说,饮食不节,如过食肥甘厚腻之品,或嗜酒成癖,以致脾胃功能虚损,水湿痰浊内生,闭阻于心,不通则痛,而成胸痹;情志不畅,忧思伤脾, 脾失健运,痰瘀交阻,心脉痹阻,可发为胸痹。此外,年老体虚,脾肾亏损,脾胃功能失常,也可发为胸痹。
针对脾胃原因造成的冠心病如何治疗,中医古籍早有描述。《素问·至真要大论篇》提出“寒厥入胃,则内生心痛”。《灵枢·杂病》云:“心痛,腹胀,啬啬然,大便不利,取足太阴”。《金匮要略·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》中更明确使用方剂,“胸痹,心中痞,留气结在胸,胸满,胁下逆抢心,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,人参汤亦主之”,开创了脾胃论治胸痹的先河。唐代药王孙思邈在《备急千金要方》中提出:“心劳病者,补脾气以益之,脾王则感于心矣”,明确指出心病从脾治之,心虚亦当健脾。金元时期李东垣提出“脾胃内伤,百病由生”,其著作中也大量记录了从脾胃论治心痛。目前中医临床归脾汤、小建中汤、四君子汤,均可用于冠心病证属心脾两虚者的治疗;证属脾阳虚衰、阴寒内盛者,临床上常用代表方有附子理中汤、温脾汤等,配合理气活血治疗冠心病的中药,可收到良好效果。
此外,日常还要注意调护。1.脾胃乃后天之本,气血生化之源。脾主运化,将饮食水谷转化成水谷精微和津液,并将其吸收、转输到全身,以营养五脏六腑、四肢百骸,使其发挥正常功能。偏食、过饥过饱等都会损伤脾胃,致使脾胃功能受损。因此,冠心病患者日常饮食宜清淡易消化,不可过饱,晚餐量要少。不宜过食肥甘,不吃或少吃油腻和过甜的食物,如动物内脏、肥肉、奶油等。还要戒烟限酒,不喝烈性酒、浓茶及咖啡。现代医学也认为,合理膳食,尤其是低盐低脂饮食,可以平稳控制血压、血糖、血脂,减少危险因素,减少冠心病发病率。同时,冠心病患者平时还应当注重顺应时节,起居规律,保证充足睡眠;天气突变时要减少外出;性生活要严格节制;保持大便通畅, 切勿用力排便。2.《素问·上古天真论》曰:“恬惔虚无,真气从之,精神内守,病安从来。”冠心病患者还应注重精神调摄,保持心态平和,切忌暴怒、惊恐、思虑过度、过喜等。合理的运动对冠心病患者大有裨益,年老体虚者可量力而行、循序渐进,太极拳、五禽戏、八段锦、易筋经等功法导引术是非常好的选择。▲